光伏發電、生態養殖、有機肥還田、綠色種植……臨港區草廟子鎮永豐村成功探索出一條綠色循環的致富新路,通過零碳循環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零碳賦能:光能驅動,綠色發展動力足
秋日晴空下,永豐村零碳循環農業產業園里,一道架設深藍色光伏板的長廊成為亮眼風景。
這座被譽為園區“綠色心臟”的光伏設施,年均發電量達12萬千瓦時,除滿足園區生產生活用電外,每年還可向國家電網輸送余電3萬余千瓦時,有效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效益雙贏。長廊兩側,圖文并茂的科普展板依次排列,系統介紹生態循環農業知識和清潔發電原理,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
以光伏長廊為起點,園區的零碳循環體系正展現出多重效益,為整個園區的循環農業提供了堅實基礎。長廊產生的綠色電力不僅驅動著園區的各種設備,更關鍵的是,它為禽畜糞污資源化利用區提供了動力保障。
糞污處理方面,園區每天產生的200噸畜禽糞便通過自動化處理系統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這些曾經的污染源經過干濕分離和高溫發酵,轉化為高品質有機肥和液態肥水,全部回用于園區種植,使化學化肥使用量減少80%,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0%,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你看,我們這種循環模式不僅凈化了環境,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站在蚯果共生基地里,技術員指著眼前的果園說,“就拿這兒來說,咱們在樹上種蘋果,樹下養蚯蚓,這么一來,每畝地的收入比以前增長了不少。”
園區糞污處理系統提供的有機肥為蚯果共生基地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基地種植的高端蘋果個個色澤飽滿,因采用有機種植方式,市場售價較普通蘋果高出50%。樹下養殖的蚯蚓既可作為高蛋白飼料供應魚塘養殖,其排泄物又是優質有機肥,還可作為中藥材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產業鏈。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實現了“一地多收”的良性循環。

技術員指著水面介紹:“這個魚塘,從4畝擴建到15畝,3年來一直養殖鱘魚、鰱魚等優質品種。今年新投放的鱖魚不僅能控制雜魚、減少飼料投入,經濟價值更高,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塘內配備的智能供氧系統有效保障了魚類的生長環境,目前存魚量約3萬斤,預計可帶來30余萬元產值。令人欣喜的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垂釣,收入已超過傳統賣魚模式,同時還帶動了園區餐飲業的發展。
綠色循環:變廢為寶,生態農業顯效益
“這是經過綠色種養循環處理后的固體糞肥,由豬糞經過干濕分離后加工而成,可直接安全地用于農田施肥。”在永豐村零碳循環農業產業園的生物發酵循環車間內內,村黨總支書記劉翊介紹。
劉翊所說的“綠色種養循環”,是一套系統化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首先被運送至生物發酵循環處理車間,進行干濕分離,分離后的固體部分經過高溫發酵腐熟,轉化為穩定無害的有機肥,液體部分則通過智能化灌溉系統,直接用于園區作物澆灌,實現了養分的全量循環利用。
魚果共生大棚內,也運行著這一綠色種養循環模式。4座直徑5米的圓形魚池整齊排列,鱘魚、魴魚在水中游動。養殖產生的廢水和糞便通過地下管道進入處理系統,經過凈化后變成富含養分的灌溉水,再精準輸送到果樹種植區。

這些閉環處理體系不僅實現了養殖廢水的零外排和化肥的零外購,還構建起資源高效循環的農業生態。在此基礎上,園區整體規劃形成6大功能板塊,包括循環種植區將有機菌菇、魚果共生、糧食蔬菜等生產單元有機結合,生態養殖區涵蓋黑豬繁育與生態漁業,再配合親子互動、光伏科普等特色區域,共同形成了“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產業閉環。
“如果長期單一使用化肥,可能會導致土壤板結硬化,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而綠色種養循環通過增施有機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肥力,既提升作物產量又減少化肥使用成本。”劉翊說。
得益于這種生態種植方式,園區內刺黃瓜垂掛枝頭、豆角爬滿藤架、西紅柿碩果累累,各類果蔬長勢喜人。田間管理也嚴格遵循有機標準,工人們正采用人工除草等方式精心管護。由于全部采用有機標準種植,這里的蔬菜品質出眾,很多產品尚未收獲就被預訂一空。
多元共贏:產業融合,鄉村振興路更寬
秋日午后,永豐村零碳循環農業產業園的共享菜園里,來自市區的李女士正帶著孩子收獲自己種植的蔬菜。
“我們租這塊地已經有段時間了,每周末都來。”她指著綠油油的菜畦說,“不僅讓孩子體驗農耕,還能吃到放心菜。園區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就算我們沒空來,他們也會幫忙打理。”

放眼望去,這片充滿生機的菜園里,每一塊租出去的菜地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大美的菜園”里茄子已經結果,“有菜可吃”的標識牌下番茄正紅,“百草園”里香菜、小蔥青翠欲滴。這些由租戶自己命名的菜園,已成為園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許多租戶精心經營自家菜園,每逢周末便帶著朋友前來參觀,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種植成果,這種自發傳播為園區帶來了更多客源。
這種創新模式背后,是一套可持續的運營體系。園區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共享菜園讓我們每畝地的年收益達到6000元,是傳統種植的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鎖定了消費群體,保證了穩定的收入。”
在菜園西側的親子互動區,七星樂園的沙坑里孩子們嬉戲正歡。園區負責人說:“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開發了豐富的研學課程,親子互動區不僅包含七星樂園、共享菜園、萌寵樂園,還在東門專門設置了研學教室。未來孩子們可以在這里開展更系統的研學活動,近距離觀察小動物的生長過程,體驗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
園區通過構建“生產收入、旅游收入、教育收入”三大板塊,形成相互支撐的穩定體系。這種多輪驅動的模式有效增強了園區的抗風險能力——即便某一板塊暫時面臨市場波動,其余收入來源仍可保障整體平穩運行,從而真正實現長效、可持續發展。
這種模式帶動了村民共同富裕。正在修剪果樹的村民老陳笑著說:“我在園區上班,每月工資3000多塊,土地流轉還有租金,比過去自己種地強多了。”目前,園區已吸納周邊50多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
今日的永豐村,一片“光伏藍”與“生態綠”交相輝映,數字化農業園區、循環種養示范項目等新業態悄然落地,傳統農業已向現代“零碳田園”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