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海市體育運動學校聚焦本地體育產業游泳救生人才缺口,聯合行業企業、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構建“培訓-認證-就業”產教融合模式。通過雙師帶教、場景化實訓,使參訓學生職業資格證獲取率超80%,為威海市游泳館、藍天游泳館等輸送專業人才30余人,既拓寬體育生就業渠道,又推動區域體育產業規范化發展,形成可復制的體育類產教融合典范。
威海作為海濱城市,游泳運動普及度高,市內游泳館、水上樂園、國際海水浴場等場所對專業游泳救生員需求逐年遞增,年均需求增長約15%。但市場長期存在“持證人員匱乏、技能與崗位需求脫節”的矛盾,制約了體育產業服務質量提升。
同時,威海市體育運動學校游泳專項學生雖具備扎實游泳技能,卻因缺乏救生職業技能認證與實操經驗,就業方向多局限于運動員、基礎教練等傳統領域,職業發展路徑較窄。為響應《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要求,破解“體育生就業窄、行業人才缺”雙重難題,學校啟動游泳救生員產教融合培訓項目。一是聯合威海市體育局、威海體育產業協會及威高游泳館、威海國際海水浴場等12家本地知名游泳場所,組建“游泳救生人才培養聯盟”。多方共同調研行業需求,制定《游泳救生員培訓課程標準》,將海濱溺水救援、泳池設備應急操作等企業真實場景需求融入課程,替代傳統單一游泳技能教學。二是強化雙師帶教實操能力。組建“校內游泳教練+企業資深救生主管”的雙師團隊。校內教練負責《游泳救生知識》《心肺復蘇理論》等基礎課程教學;企業導師帶領學生前往實訓基地,開展溺水模擬救援、突發事件處置等場景化訓練。三是實行“培訓-認證-就業”一站式服務。與威海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深度合作,培訓結束后直接組織國家游泳救生員職業資格考試,2025年參訓學生考試通過率達80%。同時,與聯盟企業簽訂《就業合作協議》,企業優先錄用本校持證學生,2025年已為本地輸送合格救生員16名,其中6人實現畢業即就業。四是擴大政策激勵保障參與度。學校對參訓學生實行費用優惠與補助政策:社會培訓費用1780元,本校學生僅需1080元;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學校額外發放500元培訓補助,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
通過系列舉措的實行,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在年均參訓的20-30名學生中,獲得國家游泳救生員職業資格證80%以上,掌握游泳救生核心技能(如溺水救援、急救處置等)達100%。學生就業方向從傳統“運動員、基礎教練”拓展至“場館救生主管、水上應急專員、游泳培訓師”等6類崗位,平均起薪較未參訓學生提高20%。該項目已納入學校“體育職業技能培訓體系”,2025年延伸至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領域,預計覆蓋學生100人次。這項舉措為威海市補充近70%的新增專業游泳救生員,合作場館安全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40%。通過定向人才培養,助力本地游泳場館、海濱旅游等業態規范化運營,間接帶動體育消費增長,形成“人才培養-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接下來學校將緊密圍繞區域體育產業實際需求,精準定位人才缺口,確保培養方向與市場一致;發揮校內師資理論優勢與企業導師實操經驗,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無縫銜接;從培訓到認證再到就業的全鏈條服務,提升學生參與動力與就業轉化率。同時,將積極探索與青島、煙臺等周邊城市體育企業建立合作,拓展學生就業區域;增設新興水上運動救生模塊,完善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