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街道祥臺社區成立于2013年,轄區有三個住宅小區、一個工業園,常住人口約5000人。祥臺社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祥’鄰友好 書香致遠”文化品牌為依托,積極探索文明實踐新路徑,找準家庭細胞的“小切口”,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濃郁歡快的氛圍營造,吸引廣大居民主動參與、樂享其中,提升社區文化“軟實力”,“與鄰為德、與鄰為善、與鄰為樂、與鄰為親”的新型睦鄰文化體系初成雛形。社區先后獲得新型社區建設示范單位、省級文明社區、威海市黨建工作示范點等稱號。
建好文化陣地 增強社區治理“底氣”
社區積極踐行“文化+服務+治理”融合治理新模式,以文化匯聚資源,以資源帶動服務,以服務助力治理,延伸便民服務點,有效提升社區文化建設“軟實力”。
社區以“辦公區域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為理念,持續完善基礎設施配備,對文化陣地進行改造提升,設置公共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棋牌室、科技體驗室等功能區,全天候向居民開放,不僅給居民帶來了“家門口”的文化大餐,更為提高居民文化素養、促進社區文明建設、美麗鄰里社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區把“文化”理念融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按照“陣地建設+強化隊伍+多元活動”模式,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5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每月集中開展政策宣講、科普講座、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促進為民服務活動常態化,弘揚時代文明新風,為居民帶去“有熱度”的文化服務,提升居民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開展文化活動 凝聚社區治理“人氣”
祥臺社區以黨總支為主導、居委會主辦、居民主體的“三級聯動”模式,舉辦祥臺社區 “鄰里文化節”,在臺北家園小區及小城熙苑小區發放《鄰里和諧倡議書》和鄰里互助卡,在傳統節日搭建居民舞臺,開展書畫、剪紙、刺繡、串珠等手工藝品制作活動,吸引廣大居民群眾現場參與、學習交流,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祥臺社區以轄區實際、群眾所愿為工作立足點,積極策劃舉辦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鄰里文化節”活動,推出百家宴、巧手節、風箏節、手工展等一系列新穎多彩的“嘉年華”活動。
祥臺社區“廢物利用”活動中,居民將家中閑置的日用百貨、家用電器、兒童玩具等物品帶到活動現場進行互換互贈,在杯盞交換間,讓打入“冷宮”已久的閑置物品找到新的主人,成為多功能新品,讓居民群眾盡享到時隔多年的時代溫情。近年來,通過開展鄰里文化節活動,共有轄區居民980余人參與其中,受益家庭320多戶。
在社區圖書室,社區居民正帶著孩子一起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相互推薦交流,分享閱讀心得。這是祥臺社區為推進全民閱讀而開展的讀書會主題活動,也是祥臺社區精準化服務,將文明實踐需求配送到群眾心坎里的縮影。社區整合圖書室、宣講室、新時代文明實踐室等各類功能室資源,以活動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家風為紐帶,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

對接群眾需求 促進社區文化接“地氣”
聚焦民意“小切口”,辦好民生“微實事”,祥臺社區不斷健全協商議事工作機制,以服務轄區居民為主線,打造“行走的”便民議事站,確保了每一類民意都能得到及時響應,成為社區構筑和諧、文明社區的重要載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切實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效能。
社區還輔助居民建立了鄰里協商制度,通過組織召開居民議事會,把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搭建了居民群眾問事議事、理事辦事的對話平臺,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社區結合工作實際,打造了紅色“議事廳”、小區“議事亭”、社區“會客廳”等協商議事陣地,為居民搭建起協商交流平臺。通過議事廳為居民化解鄰里糾紛矛盾38起,受到居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和認可。
通過居民議事的方式,社區以服務特殊群體為試點,開展“春日暖陽”文化助殘項目,由社區黨員和志愿者牽頭成立自強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開展一系列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送學上門、你點單我派單的方式,將文化大餐送到困難居民家中,獲得居民的一致認可,也給社區多元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提供了思路。社區也陸續推出“紅色傳承”、五色“未來”等特色文化“送餐”服務,以特色聚合力、促發展、帶服務。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祥臺社區將聚焦民生福祉,以文化服務陣地建設為抓手,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入手,充分發揮“治理+服務+文化”功能,推動社區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為民服務設施更加完備、為民服務舉措更加豐富,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傾力繪就基層治理幸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