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懷揣夢想、充滿朝氣、飽含熱情的耕耘者,帶著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扎根在田間地頭、忙碌于果園枝頭、拼搏于電商浪潮,用汗水和智慧,用拼勁與干勁,書寫著威海現代農業的新篇章。他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科技興農的踐行者,更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
為此,威海市委農辦、大眾網·海報新聞聯合推出《耕耘答卷:威海新農人》欄目,我們將走進威海新農人的世界,挖掘他們背后的奮進故事,記錄他們的艱辛與喜悅,也見證他們為鄉村帶來的新變化。第五期節目,我們采訪的是——鴻樹林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王世金。
4月,當露天大櫻桃還處于開花坐果期時,位于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的鴻樹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櫻桃已經迎來了銷售高峰期。
180元一斤的價格并不便宜,可鴻樹林農業科技公司的訂單卻一個接一個,供不應求。回頭客們下了訂單,耐心地等著樹上的大櫻桃成熟,就為了這一口舌尖上的甜蜜。
櫻桃大棚里,翠綠的枝葉下,暗紅色的美早飽滿誘人,黃色的黃蜜果香四溢。掛在枝頭的果實,每一顆都是鴻樹林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王世金心間的寶貝。
1984年,王世金退役轉業回到威海。靠著積攢的100萬元資金,王世金在汪疃鎮租了80畝的土地,“20年前,大櫻桃還不普遍,考慮到大櫻桃管理中人工成本較低,威海櫻桃采摘供應周期又比較短,所以就決定種大櫻桃。”
櫻桃種植受氣候影響極大。老話講,櫻桃十種九不收。當地的老百姓也說王世金種不成櫻桃,可他偏不信。
80畝大櫻桃在平地種上了,第一年,遇上干旱,全部干死了。第二年,又重新起壟種,趕上下雨,全部澇死了。
現實給了王世金狠狠一擊。但卻沒有擊退這位老兵要種成大櫻桃的決心。在不斷總結探索中,王世金研究出了“起壟栽培技術”和“滴灌微噴技術”,將影響大櫻桃種植的干旱和水澇問題徹底解決。
原以為可以坐等豐收,卻沒想到又遇到了霜的干擾。借鑒老一輩種大田抗霜的經驗,王世金又創新“煙熏防霜法”,用油桶裝上木渣,點火熏煙,防止櫻桃花芽被凍死。
“現在到我的露天櫻桃園看,每一個樹枝、每一個花芽,都非常健壯。”言辭中的自信來源于王世金對種植技術的不懈探索。
露天大櫻桃種植成功后,王世金又瞄準了設施大櫻桃種植的前景。2019年底,依托于露天種植的經驗,王世金一下子投資了21個大櫻桃大棚。
與其他果類設施種植不同,設施大櫻桃仍然受溫度和濕度的制約,且技術要求更高。
第一年雨水大,棚里濕度大,棚里櫻桃爆口率達到40%,這是王世金始料未及的。
王世金又重新對櫻桃生長規律進行了“抽絲剝繭”的研究,“我們開始給櫻桃樹補鈣,增加柔性,還會在下雨前提前澆點水,防止一下雨櫻桃短時間‘吃’進太多的水。”王世金說道。
盡管已經年過六旬,可王世金卻早早地“玩轉”起智慧農業。依托于威海農業部門與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指導建設的水肥一體化中控系統、霧化系統、溫控系統,王世金用一部手機就可以完全控制21個大棚,實現智能化控制澆水、灌溉、通風,實時調控大棚的溫度,讓櫻桃的成熟期能夠從春節持續到6月底。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世金得知水果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夠清除人體毒素。這讓王世金找到了新的競爭點,在多次外出考察、與種植大戶研究后,他采用中藥藥渣來改善土壤,將自家櫻桃的SOD的含量提高到46.6微克,成為新的銷售亮點。
口感好、口味好、營養好,讓王世金從來不愁銷售問題。王世金注冊的“鴻樹林”大櫻桃商標聲名遠播,大櫻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個省市,回頭客達到90%以上。
從種植櫻桃的“門外漢”到現在成為櫻桃園的技術員、管理員、銷售員、經理,王世金用20年的時間驗證了一件事——“做農業必須要用心”。
直到現在,王世金還保留著每天早上到櫻桃園轉一遍的習慣,看到管理安排有序推進、櫻桃按照預想成長,是他最快樂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