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臨港區汪疃鎮太公緣農耕部落內彩旗招展、駝鈴回蕩,首屆臨港區汪疃鎮蠶桑文化節暨“千人小蠶農計劃”啟動儀式拉開帷幕。百余組親子家庭身著漢唐服飾,手持“通關文牒”化身“絲路探險家”,搭乘“張騫號”蠶寶小火車,穿越時空隧道,開啟了一場融合非遺技藝、農耕體驗與沉浸式劇情的文化之旅。這場以桑蠶文化為脈絡的盛會,不僅為親子家庭搭建了傳承傳統技藝的橋梁,更以“文旅+教育”的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動能。
沉浸式場景
從“時空隧道”到“絲路工坊”
當日早晨7時30分,活動現場已人潮涌動。古橋“時空隧道”兩側,漢唐燈籠與絲綢彩帶隨風輕舞,古箏曲與駝鈴聲交織成一曲流動的樂章。身著漢服的工作人員為孩子們佩戴蠶形頭飾、為家長別上桑葉徽章,并遞上內含任務卡與地圖的“通關文牒”。隨著一聲“啟程”的號令,百余組家庭正式踏上全天候的絲路闖關之旅。
首站“漢唐工坊”內,石磨轉動間乳白豆漿汩汩流淌,鹵水輕點后白玉豆腐凝結成型,孩子們將貼有“絲路豆腐”標簽的成品小心收入囊中。花餑餑課堂上,南瓜泥塑形的“蠶寶寶”、菠菜汁染綠的“桑葉”在巧手中誕生,蒸籠掀開時麥香四溢,引得陣陣驚嘆。土灶前,稚嫩小手翻炒桑葉,茶香彌漫中,一罐罐“絲路茶”凝結勞動智慧;桑皮繩編織區,親子合力將柔韌枝條化為蠶繭掛飾,懸掛于“心愿樹”上隨風輕搖。每完成一項任務,漢服守關吏便以青銅印章為通關文牒烙下“漢唐工坊印”,一句“巧手傳匠心,使團可前行!”讓文化傳承變得觸手可及。隨著“張騫號”汽笛長鳴,小火車駛入“西域奇珍”探索區。張騫菜園里,農作物舒展枝葉,孩子們俯身觀察葉片紋理,用彩筆在“植物日記”上描繪心中奇珍;種植體驗區,親子協作松土搭架,掛上專屬認養牌,將農耕文明的接力棒緊握手中。午間的“絲路桑麻宴”以桑芽包子,桑芽菜粑粑,桑葚蓮子,桑葚粥等鄉土美食撫慰味蕾,草地露營區的霍比特小屋與蠶繭燈串裝點的帳篷則成為親子樂園——手繪風箏乘風而起,尋寶游戲中“隱藏的蠶寶”引發陣陣歡呼,為午后探險積蓄能量。
生態教育與生命體驗
從湖畔冒險到萌寵互動
當日下午的“絲路湖大冒險”將活動推向高潮。親子赤足踏入清涼淺水,徒手捕捉塑料魚破解線索,撈起真實小魚后輕放歸湖的舉動,讓生態保護理念悄然扎根。萌寵王國內,小羊、兔子等“絲路伙伴”引發孩子們雀躍,喂食桑葉、尋覓彩蛋、手繪動物日記等環節,將生命教育融入溫情互動中。傍晚時分,集齊六枚印章的家庭重返起點廣場,在“蠶桑國王”見證下獲頒“絲路小使者”證書與蠶桑禮包,并將全天創作的手工藝品裝入“時光膠囊”,埋入太公緣農耕部落的花園,約定次年重啟這份跨越時空的記憶。
作為活動的重要延伸,“千人小蠶農計劃”同步啟動。太公緣農耕部落作為威海市兒童友好小鎮創建單位及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向參與家庭發放“蠶寶科學盒”,內含蠶寶幼蟲及喂養指南。孩子們將在未來數周內化身“小蠶農”,通過每周配送的新鮮桑葉觀察生命蛻變,后續還可參與養蠶故事分享、創意蠶房評選等系列活動,讓蠶桑文化教育從單日體驗延伸為長期實踐。
“我們以‘蠶桑+文旅’創新模式,將古籍中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的鮮活場景。”太公緣農耕部落負責人蔣波表示,這場文化節不僅是活動,更是一場文化覺醒——家長與孩子共同成為傳承者,在磨豆腐時感悟匠心,在抽絲剝繭中讀懂文明。未來他們還將開發四季主題活動,讓汪疃鎮成為傳統文化與自然教育融合的示范地。
三維設計
文化、生態與教育的深度結合
本屆文化節通過“劇情闖關+生態教育+長效研學”的三維設計,成功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樣本。活動現場,孩子們在非遺手作中傳承匠心,在農耕體驗中讀懂自然,在生態冒險中樹立責任意識。家長王女士感慨:“孩子不僅學會了磨豆腐、編桑繩,更懂得了蠶寶寶從卵到繭的生命歷程,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比書本更生動。”
活動落幕時,參與活動家庭在“張騫號”前揮舞通關文牒,齊呼“絲路傳奇,蠶寶同行”的瞬間,不僅為這場寓教于樂的文化盛宴畫下句點,更昭示著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巨大潛力。從駝鈴悠揚的漢唐工坊,到碧波蕩漾的絲路湖畔,再到萌寵環繞的生態樂園,這場以桑蠶為媒的文化之旅,讓千年絲路文明在親子互動中煥發新生,也讓鄉村振興的“桑蠶經濟”在文旅融合中破繭成蝶。
隨著“千人小蠶農計劃”的持續推進,汪疃鎮正以桑蠶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太公緣農耕部落依托蠶桑文化節,已開發桑葉茶、蠶絲被等20余種文創產品,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帶動周邊30余個農戶增收。未來,太公緣農耕部落計劃建設蠶桑文化博物館、非遺工坊集群,并推出“四季蠶桑”研學課程,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