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久久久久久久_日韩一区国产在线观看 _最新欧美电影_天堂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專題 >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大抓經濟 勇爭一流丨大眾日報聚焦:人往高區走,底氣哪里來?

大抓經濟 勇爭一流丨大眾日報聚焦:人往高區走,底氣哪里來?
發布時間:2023-05-17 15:52:52   

年來,威海高新區立足發展實際,堅持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促發展,從全方位政策體系、多維度平臺搭建、專業化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力,讓人才在高新區有事干、干成事、沒心事。近日,《大眾日報》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有事干:做強產業園 引得“鳳凰”來

讓靜脈置留針擁有“像血管一樣柔軟”的觸感,憑借這一研發成果,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和威高集團有限公司博士后、威高集團威海研究院副院長閆順杰及其研發團隊,榮獲2022年中國·山東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如今,國內使用的每5根靜脈留置針中,就有一根產自威高集團。威海高新區依托威高集團等龍頭企業打造的千億級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園區,為像閆順杰這樣的高層次人才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產品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他們在高新區有事干、能扎根。

威海高新區聚焦產業這個集聚人才的主戰場和企業招才引智的主力軍,謀劃專業園區引人才,實現“人才+產業”同向發力。經過多年滾動發展,威海高新區成功打造醫療器械、電子信息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并規劃建設了專業園區,18平方公里的醫療器械產業園以品牌價值621億元,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制造業園區品牌價值第一,入圍國家四星級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0平方公里的電子信息產業園連續兩年獲批國家五星級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球打印機基地共引進關聯項目30多個,集聚了美國惠普、美國捷普、富士康、聯想、華為、富士6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香港億和、韓國帝吉可等120多家供應鏈企業,整機企業達到9家,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到90%以上,打印機產業鏈整機產量突破1300萬臺,總產值突破400億元。

為了發揮專業園區在產業發展和人才引育中的重要作用,威海高新區配套建設90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以及研發、檢測、辦公等設施,入駐項目可享受“廠房定制、租售靈活、拎包入住”等專業服務,80多個高端項目攜手眾多高層次人才簽約落地。

干成事:創新全鏈條,創業無堵點

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王相最初入駐威海高新區北洋孵化器時,創業團隊僅2人。短短幾年時間,他帶領公司研發團隊不斷解決傳感器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取得各類知識產權300多項,轉化產品或成果200多項,團隊規模400多人,年營業收入近6000萬元,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瞪羚企業”。王相的成功,印證著威海高新區創新創業鏈條的完善、環境的優越。

坐擁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和山東大學(威海)兩所高校的智庫資源,威海高新區提出“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業(園區)產業化”的思路,建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共9家,孵化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2000多家。建設各類高校科技創新機構135個,與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5所高校共建大學創新聯盟,引進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北京化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成果轉移機構22家,培養校地合作人才58人,全區95%的規模以上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60%以上的專利授權來源于產學研合作。

平臺載體是多維度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的關鍵。威海高新區建有院士工作站6家,擁有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9家、省級102家、市級153家。構建了“1+4+N”平臺體系,涵蓋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山大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引進建設了工信部電子信息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神舟研究院、藍海工業互聯網平臺等一大批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

沒心事:急難愁盼事,這里“全幫辦”

王達是聯橋集團一名中層管理人員,由于家不在威海,正式入職前曾為住處擔憂。威海高新區管委提供的人才公寓打消了她的顧慮。“住進青年中心的這間專家公寓一年多時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便捷和舒適,里面各種設施齊全,服務貼心,讓我沒有后顧之憂,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當中。”王達說。該青年中心2021年初投入使用,整合政務服務平臺、人力資源市場、創業服務基地,構建起“住、職、創、娛”一體的“5分鐘人才生態圈”,成為高新區招才引智的一張名片。

引才聚才,住是基本保障。為了讓人才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威海高新區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在中心城區和三大重點園區集中規劃建設高品質人才公寓50萬平方米,先后為400余位高層次人才及8000余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提供了高品質公寓。

威海高新區不斷優化服務保障,打造“照單收、高興辦”服務品牌,把人才的“關鍵小事”當作“頭等大事”來辦,讓人才“高興來、滿意留”。高新區開辟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幫助各類人才解決戶籍遷移、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讓人才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出臺進一步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實施意見,重點實施5大工程17條支持政策,構建了從頂尖人才到高端人才到基礎性人才的全覆蓋政策體系。同時,實行“一人一策、跟蹤服務”,幫助人才爭取支持,推薦278人入選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累計發放人才支持資金超過2億元。

來源:大眾日報

魯公網安備 37100302000175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2

威海廣播電視臺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 魯備200900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ICP備06041465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郵箱:whcmw2009@126.com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631-5191950

網站熱線:0631-5191412  網絡實名:威海傳媒網  網絡設計/系統支持:威海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