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間,我們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起,威海新聞網推出“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報道,用一個個來自基層一線的變遷故事,展示威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進歷程,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設匯聚強大力量。
9月14日,記者走進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第六生產車間,只見車間主任蘇德光正在進行日常巡檢,不時按動著設備上的幾個按鈕。
靈活的機械手在自動化生產線上,舞動翻轉,抓、握、放等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有條不紊,不到1分鐘,流水線上的鉆體就完成多道精細加工程序,實現從毛坯到成品的一體化操作。
蘇德光(左)和工作人員檢查成品質量。
蘇德光所在的第六生產車間,整齊分布著各類自動化生產線,涉及生產、加工、組裝全環節。整個車間如同一部精良的機器,各“零部件”嚴絲合縫、高效運轉,每天各種規格型號的鉆夾頭源源不斷地產出,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是蘇德光在威達機械的第33個年頭,從普通的一線工人一步步干到車間主任,見證了威達機械由“制造”向“智造”的轉變。“車間的工人越來越少,‘機器人’卻越來越多,生產效率和精度質量大幅提高。倒回幾年前,連想都不敢想。”蘇德光感慨道。
十幾年前,威達機械與傳統制造企業一樣,幾千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蘇德光最多管理著近700名工人,大家圍著機床轉,旋鈕、打磨、鉆孔等各個工序都需要人工輔助操作。
2015年春天,作為威海最早一批“試水”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威達機械率先在行業內改造生產線。蘇德光至今仍記得第一批機械手進廠時的場景:“最早的機械手有1個半人高,剛拉進車間那天,大家都好奇地跑去一探究竟。”
機械手安裝起來并不難,難就難在如何在生產線上真正把它用好、用到位,保障前后各環節銜接有序、傳送高效。那段時間,蘇德光真正意識到了智能化改造的關鍵所在。“將設備裝進生產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設備融入生產全流程,實現智能聯動、協同配合。”蘇德光說。
搭建第一條智能化桁架生產線,蘇德光和同事們整整用了2個月時間。效果顯而易見:一個機械手負責一個作業單位,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預,銜接順暢,單班產能提高25%,單線綜合效益提升6倍以上。
搶先邁入智能化賽道的威達機械,并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隨后的幾年間,生產線上不時就會看到新變化,從引入桁架到機器人,從機加工到自動化組裝、檢測……威達機械在行業內創出了品牌,先后上榜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山東省數字化車間。
“現在每個人能兼顧十幾臺機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能翻了好幾番。”蘇德光說。
年輕時從手搖鉆頭做起,如今年近半百的蘇德光每天在和傳感器、機械手、多軸機器人等高科技打交道,這些初聽有些“遙遠”的設施,成了車間人人都熟悉、生產離不了的必備工具。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老,這些年生產線‘上新’的設備,來一個我學一個,緊緊跟上企業發展的腳步。”蘇德光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張宇/文 孫大偉/圖)